车企盲目赶时髦?盘点车上的“反人类”设计关键时刻能“要命”
时间: 2024-03-30 16:39:03 | 作者: 开云棋牌平台官方
自1886年,卡尔·本茨研制第一辆汽车至今,汽车工业已经历了上百年发展,产品设计早已趋于成熟。然而,随着新能源浪潮席卷车市,产品设计也迎来了革新。尤其在特斯拉的引领下,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幕、单踏板模式等设计,被各大车企竞相学习,并应用到产品上。
出乎意料的是,车企盲目赶“时髦”不仅没有为用户所带来轻松、便捷的出行体验,反而触发了新设计中的潜在隐患,用户在出行的过程中险象环生。
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上,都是一个带有流量话题的车企,它开创性地引入了很多新的造车理念和产品设计。其中,最具争议性的设计无疑是单踏板模式。
单踏板模式并不是特斯拉只有一个踏板,而是指驾驶员能够最终靠电门踏板实现减速,甚至是停止。单踏板模式研发的背后,是车企为了进一步提升整车续航里程。
从车企的方面出发,整车刹车时的能量是可以深度利用的能量,与其被摩擦片通过摩擦生热的方式消耗掉,不如提前让电机反转来消耗整车动能,进而提高电动车的续航。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斯拉设置了“单踏板”模式。
2022年11月,广东潮州,一辆特斯拉Model Y突然加速冲上路面,接连撞倒多台车之后才停下,事故造成2死3伤。该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久前,潮州事故的司法鉴别判定的结果已经出来。据EDR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车辆的油门踏板长时间处于100%开度。如果数据无误,那么大概率是车主误将油门当刹车踩。毫无疑问,单踏板模式会对司机的驾驶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出行安全。
7月1日起,《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全要求》正式实施。新《要求》中提及,电子后视镜不但可以安装,同时还可以取代传统后视镜。
电子外后视镜确实具备很多优势,与传统后视镜固定的有效可视面积相比,电子外后视镜能够借助不同的传感器不同角度的摄像头,对车身四周进行多角度实时拍摄,让视角变得更灵活、可视范围更大。
另外,夜间行车时,在算法的加持下,车身摄像头能够更清晰地还原外界环境,并将信息传递到车内的屏幕上。尽管电子外后视镜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很明显的劣势。例如,电子外后视镜采用的摄像头有着较高的要求,包括解析力、畸变量、鬼影、低光成像能力等。
因此,电子外后视镜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于传统后视镜。最关键的是,电子外后视镜存在不稳定性。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车机系统,都可能会出现死机、卡顿。
不同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电子外后视镜是涉及行车安全的硬件,如果出现卡顿或死机,那么驾驶员将无法对车辆旁边的环境进行判断,易发生事故。
由于目前国内应用电子外后视镜的汽车产品有限,仅阿维塔12、上汽大通大家7等几款车型,加上保有量有限,所以短期内电子后视镜的弊端尚未得到普遍关注。
或许奔驰也想不到,1952年首次在奔驰300 SL车型上使用的隐藏式门把手,居然会在多年以后,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
纵观目前车市,隐藏式门把手的运用几乎能用泛滥来形容。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车辆以90km/h的工况行驶时,风阻系数每下降0.01Cd,续航里程可提升10km以上。
经测算,单个隐藏式门把手能够更好的降低0.003Cd,四个门把手可降低0.012Cd。降低的风阻系数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增加的续航能力,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却是弥足珍贵。
然而,随着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设计的缺陷也渐渐浮出水面,甚至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斩断车主逃生的希望”。
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隐患在于,车辆发生事故后,由于受到撞击、变形等因素影响,门把手无法及时弹出或无法通过按压拉出,导致外部人员难以对车内乘客进行施救。
坊间传闻,去年林志颖遭遇车祸后,路人曾多次尝试打开主驾车门,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最后副驾乘客打开车门,最终才营救成功。当然,隐藏式门把手基本配备机械式应急开关,但都设计在车内,如车门内侧斜下角,即使破窗后也很难触及。
由此可见,隐藏式门把手虽然能够营造出一定的科技感,以及降低风阻系数,但是潜在的弊端已然危及用户出行安全。因此,不少车企开始选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这种设计集成了机械开锁与电控开锁两种模式,确保用车安全性。
今年5月11日,理想L7车主发文吐槽电吸门夹手。从该车主反馈的图片来看,车主手指的关节处有明显凹陷,上面有清晰的挤压痕迹。对此,合创汽车CEO张勇直言,电吸门是一种没用的设计。
从电吸门的原理来看,车企在车门边缘或门框处加入电磁线圈,当车门打开,电流就会在线圈流过,由此产生电磁场。由于车门处拥有磁性,所以在车门关闭到接近门框时,磁性会将门关上,完成关门动作。
不过,电吸门的关门路径较短,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让车门关闭。据测算,电吸门关门的力量在600N左右。通俗来说,一旦被电吸门夹住,相当于成年人穿着铁靴踩在手指上。能想象,电吸门对用户的安全具有潜在威胁。
不难看出,在内卷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车企为了打造产品差异化,不惜在产品上增加新的配置或设计。从原理来看,这些设计并不复杂,但是从实用性、安全性的方面出发,这些设计及配置的加入,对用户的出行造成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