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保障国家金属资源安全
时间: 2024-04-01 19:42:20 | 作者: 开云棋牌平台官方
金属资源具有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其安全供应在国家安全中处于重要位置。产业链核心技术短缺、供应链结构性短缺一直是我们国家金属资源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面对全球资源慢慢地减少且竞争加剧的现实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国家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走循环发展道路。加速推进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金属资源循环产业融合创新,大幅度提高金属资源循环效益,对于保障我们国家金属资源供给安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是保障资源供应安全的有效途径。随着海外资源供应链风险升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压力,我国矿山金属资源供给面临较大挑战。但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我们国家金属二次资源社会蓄积量创新高。2021年废弃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处理数量约8.7万台。随着电子科技类产品的普及和更新加速,多种稀贵金属如金、铜、铂、铟在电子废品中的积蓄量大幅度的增加。以二次资源循环替代部分矿山开采,尤其是加大战略性金属资源、稀贵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有效缓解金属资源供需矛盾,保障资源供应安全,促进工业体系和关键资源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一方面,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可有效促进污染防治。当前电子废弃物等“高科技垃圾”增速快、数量多、危害大、无害化处理难,严重制约环境保护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2020年全球产生约2亿吨电子废品。另一方面,二次资源循环是突破高耗能、低产出发展困境的高效路径。据估算,利用金属二次资源可节能85%-95%,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50%-70%,如再生铝生产能耗仅为原铝生产能耗的4%。此外,通过资源循环来再生金属将大幅度减少传统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和有害元素。因此,全力发展金属循环产业,提升二次资源标准性能,提高循环利用金属资源在原材料供给中的比重,可达到污染防治和减排降耗的双重目的。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大幅度的提高金属资源循环发展效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有望实现金属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环循环。新兴技术驱动下,金属资源循环有望改变以往末端治理线性经济结构,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物质流追踪,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环。其次,新兴技术可助力产业协同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畅通金属资源产业与建筑、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制造等行业的内循环,形成资源链、价值链、创新链超循环型绿色经济。最后,金属资源循环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可突破资源富集、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智能管理、环境监视测定等产业链痛点,减少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中间环节,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的双跃升。
首先,金属循环产业创新不足。一是供应链与新兴技术结合不足,回收利用率不高。由于行业回收主体多元且分散,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尚未形成,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闭环的重大集成技术匮乏,原料收集、运营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度较低。以再生铝为例,2020年我国再生铝产量为740万吨,原铝产量为3708万吨,再生铝在铝供应中的占比仅为16.7%。二是二次冶炼技术水平受限,产品附加值低。全产业链技术上的含金量较低、装备落后,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目前,全国40%以上的现有再生金属企业工艺落后,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尤其是二次选冶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产品附加值较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技术欠缺导致金属循环产业的资源回收率不高、资源产品的质量不佳,使得金属循环产业的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其次,金属循环产业布局不优。一方面,产业链衔接顶层规划不足。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产生大量固态废料的产业,又缺乏工业固态废料利用处置规划,导致固态废料大量堆积、难以利用。另一方面,产业空间缺乏规划。我们国家金属循环产业布局基本由区域自主规划设计,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足,原料区域流动性欠佳,产能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部分区域产能结构性过剩。金属循环产业的布局不佳造成了供需结构性失调,限制了金属循环产业对资源安全的多品类和跨区域保障价值的发挥。
最后,金属循环产业规模不大。一是产量增长率逐年递减。2018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4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2.5%;2019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1437万吨,同比增长1.9%;2020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同比增长0.9%。二是规模以上公司数不多。2020年,在全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中,规模以上公司数为2159个,占全国所有行业规模以上公司数(399375个)比例为0.54%;大中型公司数为85个,占全国所有行业大中型公司数(47045个)比例为0.18%。三是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不高。2019-2020年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年收入分别为5051.7亿元和5878.9亿元,仅占全国规上产值的0.47%和0.54%,营业收入占比较低且增速缓慢。金属循环产业的规模直接决定了其供应能力和环保价值,产业规模的有限增长难以为我国工业体系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强化技术开发,促进提速增质。首先,建设全国金属再生资源大数据平台。统筹商务、工信、发改、科技、财政等部门数据,对接金属产品生产和利用企业、全国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及回收网点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集信息处理和在线监测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与决策大数据平台。一是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化信息服务,促进资源流通。一方面,完善推广“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通过平台监测和更新企业产品端、商户销售端等物质流大数据,实现金属废物回收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开发市民版和企业版程序,联通大数据平台,实现用户和回收企业的精准匹配,通过线上预约、定点投放、上门回收等模式,实现精准回收;通过电子标签跟踪和检验城市矿产资源的来源,实现专业分拣,促进城市金属资源进入规范化回收体系。另一方面,优化金属废弃物资源配置和物流效益。通过平台数据统计分析,科学规划全国性金属废弃物集散中心,优化金属资源配置和流通;监控货物车辆线上线下匹配与集成,将可资源化的金属资源固态废料纳入全国资源交通运输能力配置规划,合理规划金属资源固态废料的跨区域运输能力。二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健全流程监管,规范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强化金属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监管。采用“一物一码”的方式对再生资源“回收中转运输加工处理利用”全流程实行数字化监控,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加强对产业各环节的远程监管,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分析系统,为产业的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产能监控、环保评价与整改提供决策支撑,提升产业的供应稳定性和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另一方面,推动多部门联合监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以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执法联动、联合行动为重点,合理配置不同部门的管理权责,以数据协同突破“部门墙”制约,实现环保、公安、质检、商务、工信、金融等多部门的联合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将固废物非法处置等平台监控数据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接,对严重失信企业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
其次,加大金属循环关键技术和环保技术开发,实现产品性能和环保水平双跨越。一是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针对二次有色金属资源原成分高度复杂性、组元含量高波动性、材料的高致密性和复合性等区别于矿山资源的特点,精准布局关键技术路线,尤其加大电子科技类产品综合利用全套技术开发,在高端新能源材料再制造、高纯金属及光电材料制备、精细粉体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产品性能和附加值。二是突破二次选冶环保瓶颈,优先采用回收率高、能耗低、流程短、炉渣清洁无污染技术。推广固废梯次利用、金属零部件修复再造、增材制造等清洁生产的基本工艺,加大“三废”处理、有机电解质无害化研发技术和推广。三是加大自动设备研发与使用。突破智能型标签技术与设备、便携式自动检验测试与传感识别设备、废旧商品自动分拣与回收设备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大幅优化目前分拣流程。四是以技术和装备升级推动全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利用新技术优化生产线工艺流程、提高生产线品控质量;利用工艺流程数字化、机组设备数字化、控制管理系统数字化促进整条生产线的数字化改造。
第二,完善总体设计,优化产业布局。首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国家地理和金属资源大数据分析,以市场为主体主导资源配置,综合金属废料来源、产业配套、商品市场、环境承载、交通运输等多方数据,规划国家级金属资源循环产业园区空间布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提高产业集约水平,同时要做好不同金属产品类别的循环产业宏观规划。
其次,优化园区产业链布局。围绕园区核心金属品种延链补链强链,使园区内部形成“回收预处理初级加工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完整链条,建设大型综合性循环经济园区。推动工业固态废料循环利用的第三方环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开展专业化的工业固态废料源头管理、回收、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系统解决模式。
最后,构建超循环产业网络。推进金属相关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网络,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跨省园区的合作,形成跨区域的多种金属大规模循环。综合分析我们国家金属资源地理分布大数据、地区资源供需大数据、交通运输大数据,针对不同分布形式的金属进行循环产业模拟,形成多层次循环和供应模式,实现均匀分布型矿产(铜、铅锌、铁等)全国多点循环、自区域供应,分散分布型矿产(钴、菱镁矿、铬等)区域合作循环,全区域供应,集中分布型矿产(铝、钨、锡等)全区域大规模循环,全国供应。
第三,加强政策支撑,扩大产业规模。首先,健全法律标准。建议通过立法,强制推进产品端生态化改造,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设计阶段即将循环利用作为标准和要求,提升回收加工与拆解的便利性;建立产品标识制度,明确生产商必须对使用关键战略有色金属的部件和使用铅、汞等有害金属物质的产品贴加标签,提升关键矿品循环率;明确生产商和销售商一同承担废旧产品回收义务,建立废弃工业产品回收通道;明确消费的人在买产品时即签订协约,产品废弃时保证通过正规资源渠道投放回收。
其次,提高税收激励。可实行递进式鼓励税收政策,对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加大退税力度,建议将金属资源循环企业(市级独享收入企业除外)年度实际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市级留成增量的50%用于园区环保工程建设和企业资源化利用科研开发。
(作者分别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驱动下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管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8ZDA049)成果】
①郭学益、田庆华、刘咏等:《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研究应用进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年第9期。
②王敏晰、游孝岭、李新:《电子废弃物中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年第2期。
③薛子豪:《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的实现及现实意义》,《世界有色金属》,2017年第20期。
- 上一篇: 新发现:资料硬度决议开裂方法
- 下一篇: 颤抖吧!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突破!